《让孩子去野》读书笔记
-
📚 书籍: 让孩子去野
-
✍️ 作者: [德] 安德レア·韦贝尔 (Andrea Weber)
-
⏰ 时间: 2018年 (假设中文版出版年份,原版德文 "Raus mit euch!" 约出版于2014年)
-
❓ 问题: 本书在尝试回答的核心问题是:在现代社会过度保护、过度结构化的育儿趋势下,孩子们为何以及如何通过回归自然、拥抱“野性”玩耍和自由探索,来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,并培养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?
-
💡 总结: 本书倡导让孩子回归大自然,通过自由、“野性”的玩耍来激发天性、培养能力。作者认为,亲近自然能促进孩子的感官发展、身体素质、创造力及问题解决能力,同时增强其心理韧性和社交情感技能。过度干预和“圈养”反而会阻碍成长。
观点1
大自然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教室与游乐场,能够提供课堂教育无法比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学习体验。现代生活中,孩子们越来越多地被限制在室内和电子屏幕前,导致“自然缺失症”。作者强调,让孩子“去野”,去接触泥土、攀爬树木、观察昆虫、聆听风声雨声,能全面调动他们的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嗅觉,促进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和发展。这种直接的、具身的体验是激发孩子好奇心、培养观察力、建立对世界基本认知的最有效途径。同时,与自然的连接有助于缓解儿童的压力和焦虑,提升专注力,并从小培养其对环境的尊重和爱护意识。
金句
- “最好的教育资源往往是免费的:阳光、空气、水、泥土以及孩子无穷的好奇心。”
- “别担心孩子在户外会弄脏衣服,真正需要清洁的是我们对‘洁净’和‘安全’的过度焦虑。”
- “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小探险家,大自然就是他最向往的远方。”
案例
- “森林幼儿园”的教育实践: 在德国等国家兴起的“森林幼儿园”或“自然学校”中,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度过,无论天气如何。他们在森林里自由奔跑、爬树、用天然材料搭建小屋、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。研究表明,这样的环境能显著提升儿童的运动技能、免疫力、创造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- 城市家庭的周末“微探险”: 即使生活在城市,父母也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“去野”。比如,在周末带孩子去郊野公园进行一次“自然寻宝”游戏,收集不同形状的叶子、石头;或者在社区的草地上赤脚奔跑,观察蚂蚁搬家。这些小小的“微探险”都能让孩子与自然产生连接,激发探索兴趣。
- 农场体验活动: 许多农场或乡村体验项目允许孩子们亲手喂养小动物、采摘蔬果、参与农事劳动。通过这些活动,孩子们不仅能直观了解食物的来源和动植物的生长过程,还能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,建立对自然法则的初步认知。
观点2
允许孩子进行适度的“冒险”和自由探索,是培养其独立性、判断力、抗挫折能力和自信心的关键。现代育儿文化往往过度强调安全,对孩子进行“无菌化”保护,这反而剥夺了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评估风险、应对挑战的机会。在户外“野玩”时,孩子们可能会尝试爬上一块大石头、跳过一条小水沟、或者在不平的地面上奔跑。这些看似“危险”的活动,实则是他们锻炼身体协调性、测试自身能力边界、从错误和失败中学习的宝贵过程。学会处理小的磕碰和挫折,能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,为将来面对更大的生活挑战打下基础。
金句
- “成长本身就伴随着风险,剥夺孩子体验风险的权利,就是剥夺他们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能力。”
- “让孩子自己去尝试,哪怕会摔跤,也比扶着他走一辈子要好。”
- “真正的安全感,不是来自于父母时刻的守护,而是源于孩子内心对自己能力的信任。”
案例
- 学习使用简单工具: 在成人适当监护下,允许年龄稍大的孩子尝试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,如小铲子、小锤子,在花园里帮忙或进行一些简单的木工制作。这个过程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,也让他们学会专注和安全使用工具的规则,并从完成一个小作品中获得成就感。
- 自主解决玩伴间的冲突: 当孩子们在户外自由玩耍时,难免会因为玩具、游戏规则等产生小摩擦或冲突。除非情况严重,家长应鼓励他们自己尝试协商解决,而不是立即介入。这个过程能帮助他们发展沟通技巧、换位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- 挑战平衡和攀爬: 公园里的攀爬架、平衡木,或者自然环境中的小山坡、倒下的树干,都是孩子们乐于挑战的对象。在确保基本安全的前提下,鼓励孩子去尝试,他们会逐渐学会如何控制身体、判断高度和距离,每一次成功的尝试都会增强他们的自信。
观点3
“去野”不仅是身体的活动,更是滋养心灵、促进社交情感发展的过程。自然的广阔与生机能有效舒缓孩子的内在压力,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在户外与同伴共同玩耍、合作探索时,孩子们能自然而然地学会分享、倾听、协作、处理分歧,发展共情能力和领导力。与电子游戏提供的虚拟互动不同,真实的户外社交能带来更深刻的情感连接和归属感。通过观察自然的节律、感受生命的多样性,孩子们能建立起积极的世界观,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,并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。
金句
- “在大自然中,孩子更容易找到内心的平静,释放被压抑的情绪。”
- “一起爬过树、趟过河的友谊,往往能抵御时间的侵蚀。”
- “让孩子的心灵在自然的怀抱中‘野蛮生长’,他们会变得更坚韧、更宽广、更懂得爱。”
案例
- 组织自然主题的艺术创作: 引导孩子们收集自然界的物品,如落叶、花瓣、石头、树枝等,然后用这些材料进行拼贴画、小雕塑或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。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,还能加深他们对自然细节的观察和感悟。
- 夜间自然观察活动: 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,带领孩子进行夜间散步或露营,观察星空,聆听夜晚昆虫的鸣叫。这种独特的体验能激发孩子对宇宙和未知世界的好奇心,拓展他们的视野,并让他们感受到不同于白日的自然魅力。
- 参与社区花园或环保项目: 鼓励孩子参与社区花园的种植和维护,或者参加小型的环保公益活动,如清理公园垃圾、制作鸟类喂食器等。这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、社区服务意识,并让他们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为环境带来积极改变的成就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