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严嵩与张居正》读书笔记
这是关于易中天先生品评《严嵩与张居正》这本书的读书笔记:
-
📚 书籍: 严嵩与张居正 (通常作为易中天《品人录》系列或其明史解读的一部分)
-
✍️ 作者: 易中天
-
⏰ 时间: 大约 2007年 (以《品人录》系列主要出版时间为参考)
-
❓ 问题: 本书通过深入剖析明朝两位极具争议的权臣——严嵩与张居正的政治生涯和个人命运,试图探讨在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背景下,个体如何运用权谋、施展抱负,他们的行为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,以及我们应如何评价其功过是非?
-
💡 总结: 本书通过对比严嵩的媚上弄权、贪腐误国与张居正的铁腕改革、整顿吏治,深刻揭示了明代中后期政治的复杂与残酷。易中天以其独特的视角,剖析了二人在相似体制下的不同选择、迥异的政治手腕及其最终的历史宿命,引发读者对权力、人性与制度的深思。
观点1
严嵩与张居正,同为明朝嘉靖、万历年间权倾朝野的首辅,但其行事逻辑与历史定位却形成鲜明对照。严嵩被普遍认为是依附皇权、贪赃枉法、陷害忠良的奸臣典型,他精于揣摩圣意,以柔媚之道获取嘉靖皇帝的宠信,从而长期把持朝政,其子严世蕃更是怙恶不悛,父子二人秽乱朝纲,民怨极大。
而张居正则是以雷霆手段推行改革的强人,他力图整顿积弊丛生的国家机器,澄清吏治,推行“一条鞭法”,丈量全国土地,巩固边防,虽有专断独行之名,却在一定时期内带来了“万历中兴”的局面。
易中天通过对二人政治手腕、个人品行及执政效果的对比分析,展现了在相似的政治环境下,不同的人格特质和政治选择如何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后果。
金句
- “权力是把双刃剑,既能成就一番事业,也能腐蚀人的灵魂。”
- “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,忠奸善恶并非总能一刀切。”
- “在不健全的体制内,改革者往往需要付出比腐败者更大的代价,甚至可能‘为天下先忧,后天下之乐而死’。”
案例
- 严嵩的固权之术: 严嵩深知嘉靖皇帝晚年痴迷修道、不问朝政的特点,便投其所好,精心撰写“青词”(道教祭天之文),并处处迎合皇帝心意,从而获得嘉靖的绝对信任。他利用这份信任,排斥异己,如迫害直言敢谏的杨继盛、沈炼等,巩固个人权势,其执政二十年间,朝政日益败坏。
- 张居正的“一条鞭法”改革: 面对明朝中后期财政枯竭、徭役繁重的困境,张居正上台后,以非凡的魄力在全国范围内推行“一条鞭法”。这项改革统一了赋役项目,将田赋、徭役和其他杂征总为一条,折银征收,按亩摊派。这大大简化了税制,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,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额外负担,是明代财政史上的重大变革。
- 对待批评者的不同态度: 严嵩对于任何挑战其权威或试图揭露其罪行的人,都采取残酷打压甚至肉体消灭的手段,朝中正直之士多遭其毒手。而张居正在推行改革时,虽然也因手段强硬、清除异己而备受争议,如“夺情”事件中对反对官员的廷杖,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改革政策的顺利实施,而非单纯为了维护个人权力和私欲,这与严嵩有本质区别。
观点2
本书深刻揭示了在皇权至上的专制体制下,权臣政治的内在逻辑和个体命运的必然性。
严嵩的生存之道在于彻底依附皇权,以满足君主的私欲(如嘉靖皇帝的修仙、奢靡)来换取自身的政治安全和权力空间,其行为逻辑是体制下的“理性选择”。
张居正虽有匡扶社稷的抱负,其改革也必须依赖于万历皇帝年幼以及太后李氏的支持,一旦这种支持消失或皇帝亲政后意愿改变,其改革成果和个人命运便岌岌可危。
易中天通过分析二人与皇权的关系,指出这种体制下,无论忠奸,权臣的权力基础都相对脆弱,个人意志往往难以超越制度的局限和皇权的反复无常。
金句
- “在皇权面前,再大的权臣也只是高级奴才,命运旦夕可变。”
- “制度的弊病不革除,严嵩倒了还会有下一个‘严嵩’;而张居正的改革,也可能因人亡而政息。”
- “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在于,它往往不是简单的‘好人斗坏人’,而是各种利益集团在特定规则下的博弈。”
案例
- 严嵩对嘉靖皇帝的百依百顺: 嘉靖皇帝后期长期不上朝,专注于道教方术。严嵩为了保住权位,不仅自己学习撰写青词,还搜罗各种珍奇宝物、方士丹药以博皇帝欢心。他将自己定位为皇帝的忠实代理人,凡事揣摩上意,不敢有丝毫违逆,这种极致的迎合使其权力得以长期稳固,但也使国家利益和民众福祉被置于脑后。
- 张居正与万历皇帝的师生情与权力张力: 张居正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,在万历亲政前对其要求极为严格,几乎包揽了所有朝政大权,强力推行改革。这种“帝师”加“权相”的身份使其改革得以顺利进行。然而,这种高度集权和对小皇帝的严苛管束,也让万历皇帝内心积累了长期的压抑和不满,成为张居正死后迅速被清算的重要原因。
- 张居正“夺情”风波与体制的冲突: 张居正父亲去世,按照当时的礼制(“丁忧”)他应辞官回家守孝三年。但为了改革事业的持续,张居正在万历皇帝和李太后的支持下,选择了“夺情起复”(即不守孝继续任职)。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政治风波,许多恪守传统礼教的官员纷纷上疏反对,张居正对此进行了严厉镇压。此事虽保证了改革的延续,但也使其个人权威和行事风格备受非议,触动了整个官僚体制的敏感神经。
观点3
易中天在品评历史人物时,力求展现其多面性和复杂性,避免简单的脸谱化处理。
他对严嵩的“奸”并非一味鞭挞,也会分析其能够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中屹立二十年的权术与手腕,指出其并非全无才干。
对于张居正的“功”,在充分肯定的同时,也不回避其改革过程中的专断、用人的争议以及个人生活的某些瑕疵。
这种客观、辩证的分析,引导读者超越传统的忠奸二元论,从更深层次理解历史人物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行为逻辑和人性弱点,从而获得更为全面的历史认知。
金句
- “没有谁是天生的坏人,也没有谁是完美无缺的圣人,历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环境中做出选择的‘人’。”
- “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,应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,理解其行为的动机与局限。”
- “‘品人’的乐趣,就在于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,探究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沟壑。”
案例
- 对严嵩权术的剖析: 易中天在分析严嵩时,可能不会仅仅将其描绘成一个只会阿谀奉承的草包。他可能会指出严嵩在官场倾轧中的“生存智慧”,如善于利用矛盾、团结部分势力、精准判断皇帝意图等。这些能力虽然被用于不正当的途径,但本身也反映了其一定的政治手腕,这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。
- 张居正改革的负面影响与个人局限: 易中天在肯定张居正改革成就的同时,也会提及改革带来的社会震动和负面效应,例如清丈土地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,导致强烈的反弹;其“考成法”虽然提高了行政效率,但也可能导致官员为求达标而弄虚作假或行事严苛。同时,张居正个人生活也并非完全清廉,如乘坐豪华轿子等细节,都可能被提及以展现其复杂性。
- 历史评价的动态视角: 书中会引导读者理解,对严嵩和张居正的评价并非一成不变。例如,张居正生前权倾天下,死后却被抄家清算,罪名甚至株连家人;但几十年后,随着明朝的衰落,人们又开始怀念其改革的功绩。这种历史评价的反复与变迁,本身就是值得深思的现象,易中天会带领读者思考其背后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