«

朝贡体制

daidaini 发布于 阅读:30 历史


朝贡体制

P1: 标题页

影响中国600年的朝贡体制

核心观点:

  • “朝贡”与“册封”自古有之。
  • 但将其系统化、严密化为一种国家制度,是明朝的创造。
  • 这一制度深刻影响了明清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。

P2: 思想根源:华夷之辨的文化优越感

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。

—— 孔子

释义:没有礼义文明,纵有君主,也不如拥有高度文明的诸夏。强调“文明”高于“君主”。

有服章之美谓之华,有礼仪之大故称夏。

—— 孔颖达

释义:“华夏”的定义是先进的文化、服饰与礼仪。

结论: 中原的文化优越感,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情怀。

P3: 被认同的优越感(一):楚国问鼎

案例:春秋时代的楚国

  • 实力: 国土广阔(方数千里)、人口稠密,是南方霸主。
  • 心态: 对开拓南方广袤土地兴趣不大。
  • 追求: 一心向北,渴望加入中原的竞争体系。

标志事件:楚庄王“问鼎中原”

  • 陈兵周天子都城郊外,询问象征天下共主地位的九鼎之轻重。
  • 本质: 追求中原文化圈的终极认可,以此作为功成名就的标志。

P4: 被认同的优越感(二):成吉思汗的视角

案例:成吉思汗对金朝皇帝的评价

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,此等庸懦亦为之耶?

背景:

  • 听闻完颜永济即位为金朝皇帝后,大失所望。

潜台词:

  • 在成吉思汗这位强大征服者的心中,“中原皇帝”的地位是神圣的、超然的。
  • 它远高于一般国家君王或部落首领,应由“天神”般的人物担任。

P5: 核心概念:朝、贡、册封的演变

  • 源头:《尚书·禹贡》
    • “贡”的本义是各地上缴的赋税和物产
  • 概念分化:
    • 赋税 (Tax): 天子直接管辖区上缴的财政收入。
    • 贡 (Tribute): 天子无法直接管辖的远方部族,出于敬意献上的“礼物”
    • 朝 (Audience): 远方首领表达臣服与敬意的仪式
    • 册封 (Investiture): 作为回报,中原天子承认其统治合法性的官方认证

本质:一种建立在“中原文明优越论”基础上的不平等外交模式。

P6: 历史演变:唐、宋、元的外交形态

  • 唐朝:开放的二元体制
    • 对内是“皇帝”,维系朝贡体系。
    • 对外是“天可汗”,依靠武力与利益成为草原共主。
    • 关系基础是实力,而非仅靠文化仪式。
  • 宋朝:收缩的“国家”
    • 被辽、金、西夏等强权包围,从未成为“天下共主”。
    • 首次有了清晰的“疆界”概念,只是地图上一个局部国家。
  • 元朝:征服者的二元体制
    • 对汉人是“皇帝”,对蒙古是“大汗”
    • 蒙古人崇尚征服掠夺,而非被动的“朝贡”。
    • 外交关系简化为战争贸易

P7: 明朝的建立:纠结的世界观与应对

老朱家的理想:恢复华夏,重塑秩序

  • 旗号: 驱逐胡虏,恢复中华,重建华夏优越感。
  • 现实: 面对一个已被深刻改变的世界。
    • 北方: 汉、蒙、女真等民族深度交融,你中有我。
    • 东南: 海外贸易和华人社群已具规模。
    • 世界已通过民生贸易紧密相连。

老朱的恐惧与对策:

  • 恐惧这种复杂、失控的联系。
  • 解决方案: 用一个简化的旧模式,去强行框定一个复杂的新世界

P8: 明朝的创举:定于一尊的“一元化”朝贡体制

原则:旧瓶装新酒,万流归宗。

一元化管理 (One-Dimensional System):

  1. 唯一合法渠道: 承认大明为天下共主,前来朝贡。
  2. 严禁私下往来: 除朝贡外,所有和外国的交往(包括贸易)均为非法
  3. 贸易是“恩赐”: 商团必须依附于官方的“贡使团”,贸易是在完成朝贡仪式后,皇帝开恩允许的附属活动。
  4. 万事皆有规定: 《大明会典》对各国的朝贡频率、使团规模、赏赐等级等,都有详细规定。

P9: 事与愿违:朝贡体制的恶果

核心矛盾:僵化的制度 vs 现实的贸易需求

  • 对策与漏洞:
    • 琉球为例,官方规定“两年一贡”,但其贸易需求是“每年一贡”,最终默许,导致琉球成为对华贸易的重要中转站。
  • 根本后果:扼杀了宋元以来活跃的民间自由贸易
    • 当合法贸易的门被关上,走私的窗户就会被打开。
  • 连锁反应:
    1. 走私盛行: 沿海商人铤而走险。
    2. 海商武装化: 为对抗官府缉查和黑吃黑。
    3. 海盗泛滥: “商”与“盗”合流,最终酿成嘉靖年间的“倭寇”之乱(其主体是中国的武装走私集团)。

P10: 案例分析:俺答封贡(一)—— 边疆的现实

人物: 俺答汗 (Altan Khan),蒙古土默特部首领。

背景:变化的北方边疆社会

  • 大量汉人逃亡至长城以北,形成定居社群。
  • 部分蒙古人受影响,开始“半农半牧”的生活。

新的需求:

  • 对生产工具(铁锅、农具)和生活用品产生巨大需求。

摆在面前的两条路:

  1. 贸易 (互市): 和平交换,互通有无。
  2. 抢掠 (入寇): 暴力获取所需物资。

制度障碍: 要想合法贸易,必须先完成“朝贡称臣”这一步。

P11: 案例分析:俺答封贡(二)—— 庚戌之变

僵局:俺答愿“贡”,嘉靖不“封”

  • 明朝的顾虑:
    • 历史积怨深重。
    • “叛逃”的汉人(军户、白莲教徒)如何处理?
    • 引渡问题成为核心障碍。
  • 嘉靖皇帝的态度: 固执、僵硬,一律拒绝,关闭互市。

摊牌:1550年“庚戌之变”

  • 俺答汗率大军长驱直入,兵临北京城下。
  • 目的: 以武力“逼贡”,迫使明朝开放边境贸易。

P12: 案例分析:俺答封贡(三)—— 解决与反思

嘉靖皇帝的逻辑:

“汝求贡,必恭顺。今拥兵犯阙,是为逼贡,非求贡也!”

  • 将现实的经济问题,上升为不可退让的礼法和面子问题
  • 宁可选择战争,也不愿在“天朝体制”上做出妥协。

最终解决(隆庆和议):

  • 嘉靖死后,其子隆庆皇帝审时度势,接受了俺答的封贡请求。
  • 结果: 封俺答为“顺义王”,全面开放互市,换来了北方边境数十年的和平。

反思:

一个本可通过贸易解决的民生和安全问题,因为僵化的意识形态,导致了长达20年的流血冲突。

P13: 朝贡的魅影:历史的回响与当代

  • 清朝:
    • 基本继承了明朝的朝贡体制。
    •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之一,就是拒绝西方公使平等驻京。
  • 当代:
    • “一带一路”中的朝贡色彩:
      • 沿线国家只需在政治上表态支持、口头上赞美,即可获得巨额投资与援助。
      • 比起经济效益,更看重政治上的“万国来朝”。

共同点: 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仪式化色彩,政治目标压倒经济理性。

P14: 结论:朝贡体制的本质冲突

朝贡体制的演变:

  • 早期: 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真诚向往(自下而上)。
  • 明清: 统治者为加强内部控制,强行割裂民间自发联系的工具(自上而下)。

核心冲突:

皇帝的控制权和“天朝”的虚名 (Ideological Purity & "Face")

VS

国家的实际安全与民众的福祉 (Practical Security & Prosperity)

在朝贡体制的逻辑里,前者永远压倒后者。这是一个至今仍未被真正翻过的一页历史。

histor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