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CP客户端的知识
MCP客户端的作用
- MCP 客户端的作用:MCP(Model Context Protocol,模型上下文协议)是一种设计用来让大模型与外部工具或数据源交互的协议。而 MCP 客户端作为一个中介,负责管理这种交互。它会根据任务的具体需求,判断大模型是否需要外部资源或工具的支持。
- 决策过程:例如,当大模型需要访问其自身知识范围之外的数据或功能时,MCP 客户端会识别这种需求,并决定是否需要调用 MCP 服务器来提供支持。这与 MCP 协议的目标一致,即实现大模型与外部系统的无缝集成。
因此:
判断是否需要请求 MCP 服务器的角色是 MCP 客户端。
多个MCP服务时
当系统中存在多个 MCP 服务时,MCP 客户端会根据任务所需的 具体能力类型 来选择合适的 MCP 服务。MCP 服务器通常提供以下几种标准化能力:
- 资源(Resources):例如文件、数据库或 API 返回的数据。
- 工具(Tools):外部功能或服务的调用。
- 提示(Prompts):针对特定任务的预定义提示或模板。
选择过程如下:
- 需求匹配:MCP 客户端首先识别任务所需的能力。例如,如果任务需要从特定数据源获取信息,客户端会选择提供相关“资源”的 MCP 服务器;如果需要执行某项功能,则选择提供对应“工具”的服务器。
- 服务发现与选择:客户端通常依赖一个 注册表或配置,这个注册表记录了每个 MCP 服务器所能提供的具体能力。通过查询这个注册表,客户端可以将任务需求与可用的 MCP 服务进行匹配。
- 实际例子:在多个 MCP 服务器并存的情况下,客户端会根据任务需求,从提供不同能力的服务器集合中挑选出最适合的那一个。
总结来说,MCP 客户端通过将任务需求与 MCP 服务器的能力进行匹配,并借助注册表或配置,选择出合适的具体服务。
MCP客户端如何与大模型交互
MCP 客户端作为大模型与外部服务之间的中介,负责将从 MCP 服务获取的数据传递给大模型。交互流程通常如下:
- 数据获取:MCP 客户端根据任务需求,从选定的 MCP 服务(提供资源、工具或提示)获取相关数据。例如,数据可能是数据库查询结果、API 返回的 JSON 文件,或某个工具执行的结果。
- 数据格式化:客户端需要将获取的数据转换为大模型能够理解的格式。通常是通过 上下文提示(Prompt) 的形式,将数据嵌入到输入中。例如:
根据以下数据回答问题:
数据: {从MCP服务获取的JSON或文本}
问题: {用户的具体问题}
- 调用大模型:MCP 客户端通过 API 或其他接口将格式化后的提示(包含数据和任务指令)发送给大模型。大模型基于此输入生成响应。
- 返回结果:大模型的输出通过客户端返回给用户或进一步处理。
如何确保大模型基于从服务获取的数据,而不是自行发挥?
为了防止大模型忽略输入数据或基于其内部知识“发挥创造”,可以采取以下措施:
a. 明确提示指令(Prompt Engineering)
- 在提示中明确要求大模型 仅使用提供的数据,并禁止其基于训练数据或内部知识生成内容。例如:
仅基于以下数据回答问题,不要使用任何外部知识或假设:
数据: {从MCP服务获取的内容}
问题: {具体问题}
- 这种指令可以显著约束大模型的行为,使其更倾向于忠实于输入数据。
b. 数据优先的上下文设计
- 将 MCP 服务返回的数据放在提示的显眼位置(例如提示的开头),并确保数据结构清晰(如 JSON 格式或表格形式)。大模型通常会优先处理提示中结构化的、明确的数据。
- 例如:
数据: { "user_id": 123, "name": "张三", "order_date": "2025-04-15" } 问题:根据以上数据,用户的姓名是什么?
这种格式化输入可以帮助大模型聚焦于数据本身。
c. 限制生成自由度
- 使用参数控制大模型的生成行为。例如,在调用大模型 API 时,设置较低的 温度(temperature) 参数(例如 0.2 或 0)以减少生成内容的随机性和创造性,使输出更依赖输入数据。
- 另外,可以设置 最大 token 数,限制输出长度,避免模型生成冗长或偏离主题的内容。
d. 验证输出一致性
- MCP 客户端可以在收到大模型的输出后,验证其是否与输入数据一致。例如,客户端可以通过正则表达式、关键字匹配或语义分析,检查输出是否引用了 MCP 服务提供的数据。
- 如果发现大模型的输出偏离了输入数据,客户端可以重新构造提示(例如加强“仅使用提供数据”的指令)并再次调用大模型。
e. 使用结构化输出
- 如果大模型支持结构化输出(例如 JSON 格式),可以要求大模型以固定格式返回答案。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约束模型,确保其输出直接引用输入数据。例如:
请以以下 JSON 格式回答: { "answer": "基于数据的回答", "source": "引用数据的具体部分" }
f. 上下文隔离
- 在某些情况下,可以通过隔离上下文的方式,限制大模型访问其内部知识。例如,使用专门的 API 端点或模型模式(如“数据驱动模式”),仅允许模型处理输入数据而非训练数据。这种方式需要模型本身支持此类功能。
示例
假设 MCP 客户端从 MCP 服务获取了以下数据:
{
"product_id": "P001",
"name": "手机",
"price": 4999
}
用户的问题是:“这个产品的价格是多少?”
MCP 客户端构造的提示可能是:
仅基于以下数据回答问题,不要使用任何外部知识:
数据:
{
"product_id": "P001",
"name": "手机",
"price": 4999
}
问题:这个产品的价格是多少?
客户端通过 API 调用大模型(设置温度为 0.2),大模型返回:
这个产品的价格是 4999。
客户端进一步验证输出,确认 “4999” 与输入数据一致,然后将结果返回给用户。
额外考虑
- 交互方式:MCP 客户端从 MCP 服务获取数据后,将其格式化为提示(Prompt),通过 API 传递给大模型,并获取响应。
- 确保基于数据:
- 使用明确指令,要求大模型仅使用提供的数据。
- 格式化数据为结构化输入,放在提示的显眼位置。
- 设置低温度参数,限制生成自由度。
- 验证输出与输入数据的一致性。
- 可选使用结构化输出或上下文隔离进一步约束模型。
- 通过以上措施,可以最大程度确保大模型基于 MCP 服务的数据生成答案,而不是自行发挥。
mpc客户端如何工作
[从零开始的MCP开发](从零开始的 MCP 开发)
The guide to MCP I never had